化石學問大 暑假自然探索趣──生活問題大哉問 @ 森火腿酸明治

化石學問大

暑假自然探索趣──生活問題大哉問

 

摘要

我們前往台南玉井挖掘化石,首先我們認識了當地地質的狀況和當地出土的化石種類,接著還了解挖掘化石的方式以及工具。之後還進行了化石的清修以及種類的鑑定,而且也利用挖掘到的化石推測出當地的環境以前是溫暖的海域。並透過實驗證明了珊瑚礁化石含有碳酸鈣的成分。最後,我們還製作出一款可辨識化石種類的APP,並探討後發現可能會影響辨識正確率的因素。

 

I-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研究動機

我為什麼會製作的這個主題呢?原因其實是因為我在暑假時參加了「小小古生物家」的營隊,因此我想使用挖掘出的化石來作基礎科學研究。

 

II-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認識該區域地質狀況

挖掘區域:玉井鄉曾文溪玉豐大橋段化石出土區域

於曾文溪河谷左岸挖掘,主要層面為六重溪層,由西到東為玉井頁岩、鏡面砂岩、北寮頁岩、竹頭崎層、茅埔頁岩,附近有月世界──惡地地形。

III-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認識該區域出土化石種類

該區域的出土化石種類有:牙齒(海豚、鯊魚、魟魚、鸚哥魚)、鯊魚(脊椎)、魟魚(尾刺)、蝦()、螃蟹(饅頭蟹)、藤壺、有孔蟲、珊瑚(蟲、礁)、海膽綱、腹足綱(螺類)、斧足綱(蛤類)、象牙貝、闊船蛸、植物(碳化木、樹葉)

 

IV-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挖掘需要的工具與方法

採集工具

鐵鎚、平口鑿子、尖口鑿子、十字鎬、鐮刀、耙子、手套、塑

膠、油漆烤肉刷、瑞士刀、打火機、全罩護目鏡以及快乾膠。

 

採集方法

1.        敲擊法:鐵鎚、平口鑿子、尖口鑿子以及十字鎬併用,主要用於敲碎大石塊,獲取石頭中的化石,或是從露出部分的化石從岩石中敲出整體化石。

 

2.        挖掘法:使用耙子翻動土壤或碎石,通常與敲擊法並用。

 

 

3.        撿拾法:徒手撿拾以及輕輕翻土(僅適用於珊瑚)

V-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實際上挖掘到的化石種類

以下是當時挖掘到的化石

扇貝化石

 

蛤類化石

 

螃蟹化石

 

植物化石

珊瑚化石

 

鯊魚牙齒化石

 

VI-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推測古代環境

因為該地區出土的化石多為海洋生物,所以推測很久以前,此地區位於海中,而且出土的物種還包含了珊瑚,因此可以推測當時的海洋非常溫暖且無遭受污染。

 

VII-            化石清修作業

概要

因為在化石在運送途中便有可能因為被泥沙給附著,因此回到家時我們在客廳搭了個簡易清修台,以方便清理化石,回復現場的樣貌。

清修工具

油漆烤肉刷、舊牙刷、美工刀、快乾膠、小塑膠漏斗、切割墊以及護目鏡。

清修過程

1.     將化石清修台組立好之後,把化石分類,擺好工具。

2.     利用小油漆刷及舊牙刷稍微將化石沿著紋路將表面的沙塵刷掉。

3.     使用美工刀刮掉邊緣黏著的沙塵,並用小漏斗吹散。

 

4.     回到步驟2,繼續清理至表面清晰時即可。

※ 在清修時發現扇貝化石上好像有一塊疑似石英的物體。

 

      刀口指的區域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使用手機顯微鏡拍攝

 

VIII-     碳酸鈣實驗

概要

因為我想要證明網路上所說珊瑚礁化石的成分為碳酸鈣(CaCO3),後來發現在碳酸鈣(CaCO3)內加入鹽酸(HCl)便會產生二氧化碳(CO2),而且將二氧化碳(CO2)加入澄清石灰水,顏色便會變白、混濁,便可證明珊瑚礁化石的確含有碳酸鈣(CaCO3)

實驗器材

      手套一雙、吸引瓶、500ml燒杯、50ml量筒、玻棒、矽膠軟管3尺、矽膠塞、珊瑚礁化石少許、水(H2O)500ml、熟石灰(Ca(OH)2)、鹽酸(HCl) 30ml

 

實驗步驟

1.     我們按照水(H2O):熟石灰(Ca(OH)2)=500(ml)0.75(g)比例調出澄清石灰水,然後將器材組裝好。

2.     在吸引瓶內放入珊瑚礁化石,將30ml的鹽酸(HCl)加入,並立刻將矽膠塞塞住瓶口。

3.     搖晃吸引瓶,產生更多化學反應。

4.     觀察澄清石灰水的顏色以及混濁度變化。

       實驗前

         實驗後

實驗結論

由此實驗便可證明珊瑚礁化石中含有碳酸鈣(CaCO3)之成分。

 

IX-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化石辨識APP製作

概要

「這個化石到底是什麼種類的呢?」這個問題是我在挖掘化石的時候突然想出來,雖然都有帶隊的專業老師幫我們解答,但是如果有初學者自行前往挖掘,便有可能不知道挖掘出來的奇石是否為化石,或是不了解種類為何。雖然我想到可以在挖掘時查詢圖鑑,可是攜帶相當不方便,所以我便想到現在AI人工智慧相當發達,因此我便想研發一款APP,可以利用AI辨識化石的種類,所以我使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(MIT)所研發出的MIT APP INVENTOR(MIT應用開發者)網站,製作出一款名為「化石辨識器」的APP,並利用「Personal Image Classifier」網站進行AI建模

製作過程

1.        首先於MIT APP INVENTOR網站設計APP在於Android手機所顯示的使用者介面。

2.        設計拍照按鈕(因有著作權問題)

3.        接著在Personal Image Classifier網站上傳建模用的照片,並進行AI建模,並下載建模完成之檔案。

4.        之後在MIT APP INVENTOR網站上傳模型檔案,再點選「程式設計」,並撰寫完整程式。

5.        最後點選「打包apk並顯示二維碼」之按鈕(隱藏於照片更上方),並用手機掃描出現之二維碼(QRcode),點擊「安裝」後再開啟便完成。

下載QRcode (打開QRcode即可安裝,不過僅支援作業系統為Android的手機)

使用說明

 

操作APP辨識化石種類

按鈕「轉換鏡頭」── 轉換前後鏡頭。

按鈕「照相機」── 拍照。

「辨識結果」── 顯示辨識出的化石種類。

中間「圖像框」── 顯示攝影機鏡頭畫面。

只要對準辨識物體,按下「照相機」按鈕,就會顯示辨識結果。

辨識率實驗

l  實驗目的

我們總是覺得有一些種類的化石辨別較不容易,到底是為什麼呢?所以我們將每種化石用不同角度辨識50次,並將辨識是否正確紀錄於紀錄表上,最後在算出辨識率,了解辨識率低的物種。

l  器材

裝有該APP的手機、5種化石

l  步驟

1. 將其中一種化石以APP辨識50次,並將結果紀錄於紀錄表上(如果辨識結果為該種類即「正確」,反之,如顯示無法辨識或變是成其他物種則是「錯誤」)


2. 重複步驟1至五種化石都實驗完成。

3. 將辨識正確的次數轉換成辨識正確率(%)

種類

正確

次數

正確率

扇貝

31

62

螃蟹

31

62

鯊魚牙齒

41

82

植物

21

42

蛤類

24

48

辨識實驗紀錄表

各種化石辨識率

l  結論

經過實驗之後,我們的APP能辨識出我們挖掘到的化石,扇貝、螃蟹以及鯊魚牙齒的化石辨識率較高,但是植物以及蛤類化石辨識率相對較低。

l  討論

經過實驗之後,發現植物以及蛤類化石辨識率相對較低,到底是為什麼呢?請教專家之後,發現有可能是背景顏色或是輪廓的問題,所以未來希望可以在建模時增加更多種類之背景,拍照時將焦點聚在輪廓,提高辨識率。

詢問AI專家──李宗龍老師

 

影響APP辨識正確率的因素

經過討論之後,我們發現可能會有以下因素:

l  化石樣本太少──因為挖到的化石樣本過少,導致有可能辨識錯誤。

l  物種種類太少──因為樣本種類太少,如果遇到其他物種,就有可能辨識錯誤。

l  化石清理程度──化石清理程度可能會影響辨識結果。

l  背景問題──野外的背景有可能不同。

l  進行野外實測──因為在野外使用時有可能會出現問題,所以必須要進行野外實測。

l  多物件化石──如果在化石的母岩上有多種化石,無法聚焦在某顆化石上,便有可能辨識錯誤。

l  化石及背景的顏色光澤──化石以及背景的顏色光澤有可能會辨識錯誤。

l  未能做到深度分類──本APP僅可做到初步分類,無法做到細項的深度分類。

 

X-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參考資料

網站

l   地質資料整合查詢

https://gis3.moeacgs.gov.tw/gwh/gsb97-1/sys8/t3/index1.cfm

l   地質雲加值應用平臺 - 基本地質圖

https://www.geologycloud.tw/map/Stratum/zh-tw

l   玉井曾文溪海相化石區(台南市) - 自然保育網 - 林務局

https://conservation.forest.gov.tw/0000197

書籍

l   王良傑、陳志鵬(民 96)。南瀛化石誌。臺南縣:臺南縣政府。

l   王嘉祥(出版年不詳)。台灣海膽化石。臺北市:田野影像出版社。

l   黃婉玲、李孟哲(民 96)。尋找石頭記憶 台南縣菜寮化石館。臺北市:文建會。

l   鐘廣吉 et al (民 80)。台南縣左鎮 菜寮溪化石研究專輯。台南縣:台南縣立文化中心。

 

留言